分卷阅读202(1 / 2)

了一本本的研究笔记,皇帝沉默了。

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大错特错,本以为顾和礼只是厌倦了朝堂纷争,恋上了田园生活,不曾想,顾和礼还是当初那个顾和礼。

变了,却也没变。

叶如尘说道:“农业乃历代王朝立国之本,不可动摇,以强大农业为基,方能在各领域全力迈进。然农户们多认知有限,只会按部就班,尽人事听天命,是以农事活动多仰仗于天,往往几十上百年未曾有进步。”

“民以食为天,国以农为本。大燕人才济济,若有一批人愿为农学研究尽瘁,传愚公移山之力,终能提高农产量!此乃利国利民,惠及子孙之伟业。”

见到皇帝陷入沉思,叶如尘停了下来,片刻后,皇帝问道:“依卿之见,应该如何?”

叶如尘提议,“不如另设院职,区于户部司农寺,划田拨地,专供农学研究。”

皇帝采纳了此建议,顾父也十分赞成,但说到回京,顾父尚还有几分犹豫,叶如尘知道他还惦记着在陇州的田庄,顾父近几年的汗水、精力与成果都在里面。

“爹,一个人力量有限,若想成大事还需集众人之力,百家之长。”叶如尘并未多劝,道理顾父也是知道的,回京后,有了朝廷支持,可操作空间大了不止几倍。

换个角度,虽离京多年,顾家根本到底还是在京城,即便顾父不在意这些,也要考虑顾母和团子。

况且叶如尘秋日期满就要归京述职,届时若皇帝不再冒新念头,他说不定就能实现在京当咸鱼的愿望。

到时一家人整整齐齐,顾父要么还是回京,要么一个人在外。

两相权衡,顾父很快有了决断。

如今刚出冬,还未到播种时,上年的研究记录也做完了。既然早晚要走,现在正是好时候,回京恰赶上好时候。

皇帝当场下旨,设农科府,划土地千亩,司农业研究,封顾父为农科府卿。

至于农科府的人手,回京再行安排,将会从今年的新科进士和其他各部选调。毕竟做到这一步,自然不会是顾父一个头带一群没读过书的庄稼汉。

“怎么这么突然?”听到顾父封官要随陛下归京的消息,众人都吃了一惊。

叶如尘简单做了解释,大家不甚欢喜,这也是个好消息。

顾父走了,顾母没有随行,决定留下来和叶如尘夫夫一起,一来舍不得

小孙孙,担心夫夫俩忙起来顾不到,二来湍水书院还些事宜未安置好。

顾母第一次正经为人师,对几个班的小学生倾注了心血,放假前不知哪里传出来说明年要换老师,小崽子们哭了好久,把顾母心疼坏了。

......

余下半年安安稳稳,一切顺当。叶如尘的政务没什么好苦恼的,正常完成交接即可。

划新区、办学院、建工厂、修路等等,虽是他一手带领陇州走到今天,但也是众人共同参与一起完成的。

规则已定,流程已顺,陇州人才济济,即便走了叶如尘,也不会出乱子。

顾青辰将[有间书屋]交给了掌柜李福,有间书屋本就归陆家书坊,顾青辰只是代管,起了个新名,只陇州一家罢了,如今要走也不想多事便断得干净,左右会有陆家的人操心。

而[有间报社]乃顾青辰一手承办,虽有陆家参与合作,但大东家是顾青辰,并在各地开有分社。顾青辰年前就选了知心掌柜,又提拔了几个管事,年后便完全放手,几个月过去,见一切顺当便也安心。

唯一令人有些操心的当属湍水学院。

湍水学院往大了说是以教书育人为目的,志在培养新一代希望,实际就是为了上不起学堂、私塾的学生提供一个机会罢了。